音乐厅混响时间在2秒左右,家庭影院的标准是0.20.4秒
音乐厅需要反射声,电影院需要直达声,家庭影院需要兼顾
○混响(残响)是声音的反射
所谓混响,是指声源停止发声后,在声场中还存在着来自各个界面的迟到的反射声形成的声音“残留”现象。这种残留现象的长短以混响时间来表征,又称残响时间。混响时间过短,声音发干,枯燥无味,不亲切自然;混响时间过长,会使声音含混不清;合适时声音圆润动听。混响时间是声学设计中声能定量估算的重要评价指标。适合电影放映的混响时间一般不超过0.8秒,适合音乐厅的混响时间一般是1.5秒,上海音乐厅达到了这个指标。(摘自百度百科)
音乐厅的混响时间,除了上面说的1.5秒外,网上还有很多说法,比如:允许值为1.52.8秒,低于1.5秒,音质会偏于干涩,最佳值为1.82.1秒。也就是说,音乐厅的混响时间,至少是电影院的两倍。
根据北京家庭影院大师培训课程(以下简称“大师培训”)讲义,家庭影院混响时间的标准是0.20.4秒。0.2秒和2秒,相差10倍!那真是天壤之别啊,AV和Hi-Fi怎么可能搞在一起呢?这也是Z先生反复多次、多次反复给我讲的理由。
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?
○音乐厅需要反射声
音乐现场(包含空间比较大的音乐厅,空间比较小的爵士乐酒吧等)无论空间的大小,只要空间是有限的,必定有一定程度的残响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回音,“堂音”。并不是说残响越低的现场空间越好,恰到好处的残响才能凝造出空间感。而残响的频段基本上集中在低频和中频,所以空旷的场地正是因为缺少低频和中频的回音,导致高频凸出明显,听感上会觉得干涩而没有密度,不够丰润。大家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。在洗澡间,教堂和在旷野外说话,声音是不一样的,旷野外会让人觉得话音很薄,而在教堂内残响适度,洗澡间由于空间较小,声底相比之下会比较厚。(摘自百度百科)
所以大家都喜欢在冲凉的时候唱歌,哈哈。
高水平的音乐会都不使用扩音设备,为的是使听众直接听到舞台上的声音。为了让全场听众都能听到较强的声音,音乐厅的天花板上挂着许多反射板,这些反射板的大小、形状、安放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确设计,以便把舞台上的声音反射到音乐厅的各个角落。(摘自百度百科)
观众听到的,除了直达声,还有反射声,也就是残响。“恰到好处的残响才能凝造出空间感”,才能使声音好听。所以音乐厅、歌剧院的天花和四周,都是精心设计的反射和扩散区域,见上图广州星海音乐厅、下图悉尼歌剧院(摘自昵图网www.nipic.com)。
○电影院需要直达声
而电影院,声音是从四面八方的音箱发出的,空间感主要不是靠反射声,而是靠多个声道的直达声共同营造的,可以理解成是“人造”的空间感。如果电影院的残响过多,那么多的音箱从不同方向发出声音,反射来反射去,轻则含混不清,重则糊成一团。记得当年专程到广州中山纪念堂看《珍珠港》首映,那种堂音和回响,真是让人大失所望。
所以,电影院的混响时间只能短不能长,下次进电影院留意一下,四周墙壁可能全都是吸音板,目的就是要把声音吸收掉,尽量减少反射声。
上图下图均为都柏林Light House Cinema艺术电影院(摘自www.lighthousecinema.ie)。
当弄清楚这0.2秒与2秒的差异时,真的跟挨了一闷棍似的,坚持了十年的“AV和Hi-Fi可以兼得”,难道真是错的?
改不了的犟脾气,绝不轻易言败,继续研究。
○小空间要兼具吸音、反射、扩散
前面提到专程来中国为Z先生讲课☺的世界顶级家庭影院设计大师Anthony Grimani先生,他的MSR公司(www.msr-inc.com)提供四个档次的家庭影院声学处理方案,上下图(摘自该公司网站)是最高的专业级Dimension4 Symphony,针对35平方米的房间,使用16块吸音板、20块扩散板、3块天花吸音板、4个低频陷阱。
电影院不是应该尽可能吸音吗,为什么要那么多的扩散板呢?让我们回到Hi-Fi界,看看刘汉盛先生对残响时间的解释:
到底残响时间对于听音乐有什么重要性呢?虽然它不能代表声音表现的一切,但是它对于声音的“质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。例如声音听起来温暖与否、饱满与否、清晰与否;或者是比较明亮的、华丽的等等。在现代的音乐厅设计中,残响时间通常都订在2秒左右。而歌剧院的残响时间就需要比较短,大约1.5秒左右。不过,即使同样的残响时间,每个音乐厅所展现出来的声音特质还是不会一样。这也显示残响时间无法说明所有的声音特质。
说到这里,我想您必定明白,即使在自己的音响空间中,适当的残响时间是很重要的。当然,由于我们的音响空间很小,所以不需要像音乐厅那么长的残响时间。到底我们要多少残响时间呢?一般家庭音响空间的残响时间视空间大小而有不同,通常可以定为0.2-0.5秒之间。残响时间越长,声音越华丽;残响时间越短,声音越厚实。(摘自刘汉盛《新音响空间十五守则》)
原来残响时间和空间大小是密切相关的,空间越大残响时间越长。音乐厅那么大,当然需要2秒左右,但家居空间那么小,如果也是2秒,再高档的音响估计也没法听,所以只需要0.20.5秒,这和家庭影院0.20.4秒的标准,其实是吻合的。
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哈哈!
电影院是很大的空间,而且很空,就像毛坯房一样,有很大的残响。所以重点是吸音,只要将残响时间控制到0.8秒以内,就可以通过环绕声实现良好的空间感。
家庭是很小的空间,把残响时间减少到0.20.5秒,如果只有吸音,没有恰当的反射和扩散,那么无论是Hi-Fi还是AV,声音都很容易变得干涩、死板,就像用厚厚的棉被盖着说话一样,声音闷闷的,怎么可能好听?
所以,AV需要做吸音,尽量降低残响时间,使声音更加清晰,Hi-Fi也需要。Hi-Fi需要做反射和扩散,使声音更加丰润、温暖、饱满,AV也需要。虽然音乐厅和电影院在残响时间标准上确实有很大的分别,但在家庭的影音空间,Hi-Fi和AV还是一致的。具体怎么做,留到攻略篇的“声学处理”再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