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没标准,就越个性化,越是小众,价格也就越来越高
音响行业正在AV标准和IT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巨大变革
先来说说影院的标准,以最主要的THX为例(上图摘自www.testsounds.de),请听MAX讲解:
上个世纪70年代,大导演乔治·卢卡斯拍摄了《星球大战》电影,风靡全球。有一天,他独自来到他家附近的一间商业戏院观看《星球大战》电影,想看看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映如何。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,但是,乔治卢卡斯却高兴不起来。他发现,这间影院的音画效果远差于他在后期制作室听到和看到的效果,观众们虽然高兴,但是他花了很多心思设计的音画效果却没有完整地传递给这些观众。于是,他就想建立一套从后期制作室→审片室→商业影院的技术标准。在这个标准平台之上,导演的作品就可以完美地呈现给观众。
乔治·卢卡斯就聘请了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教授汤姆林森·霍尔曼(Tomlinson Holman)来制定这套标准。教授的名字的首字母是T和H,再加上乔治卢卡斯的第一部电影是《THX 1138》,于是这套标准就被称为THX。
自从1983年开始至今,THX公司的认证业务已经渗透到了影音行业的每一个环节。大体可分为节目认证(比如DVD、蓝光等),设备认证(功放/音箱/投影机)和房间认证(后期制作室/审片室/商业影院)。(摘自MAX《关于家庭影院的音频标准》)
THX认证包含的技术指标有很多,我们挑最直观的一个:音量。请问各位Hi-Fi老烧,您们通常会用多大的音量来听音乐?有没有标准?
A君:有啊,我通常把音量调到12点钟的位置,大概是50%的音量吧,这时候功放和音箱配合得最好,如果再大声就会吵,但小声又听不到细节,也不够气势。B君:这说明你的功放或音箱不够班,大功率输出就失真,我的开到3点钟都没问题。
音量开到多少格,这也能叫标准?请AV专家MAX再给你们上上课:
某科学家测试了全世界250间立体声录音室,在录音师的座位位置测试了监听扬声器的远场频率响应曲线。大家可以看看下图(摘自Floyd Toole 《SOUND REPRODUCTION》),差异多大啊,特别是在低频区域(器材调试和房间低频驻波都会引起类似问题)。这些录音室都使用了相似或者类似的专业录音器材。
想象一下,如果录音师在录音的时候听不到某个频段的低频(如上图最下的那一条曲线),为了达到足够的聆听响度,他势必在录音的时候就录制更多的低频。那么在你家还原播放这张CD的时候,你觉得低频很“肥厚”,那未必你家器材或者调试的问题吧?
THX在前几年设定THX Music模式的时候,尝试与音乐录音界合作,寻求标准化,后来发现这个行业完全没有标准,于是就放弃了这个计划。
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发现音乐录音工业严重缺乏标准,比如你播放不同的CD,为了达到满意的聆听响度,功放的音量位置是不是经常需要调整啊?但是,你连续播放几张Dolby Digital音轨的电影节目,你会发现,主音量一般都在同一位置。这个实验说明,CD的录音参考电平每家公司都不一样,完全没有标准啊!放多响的声音,完全是听众自己决定的。
但是,电影工业是有标准的!只要资金足够雄厚,搭建视听室的时候严格遵守各项专业技术指标,你就可以听到与斯皮尔伯格所听到的一样的效果。(摘自MAX《关于家庭影院的音频标准》,下图摘自www.testsounds.de,是THX家庭影院认证铭牌。)
没有标准,加上各不相同的聆听空间,还有一帮自负执着的发烧友,结果就是个性化烧钱。
Hi-Fi如美女,看似有很多标准,如身高、三围、学历等等,但实际上是高矮肥瘦,各花入各眼,情人眼里出西施。于是玩Hi-Fi变得跟追MM一样,有金币才有风度,必须烧钱、只有烧钱。有钱的使劲烧,没钱的省吃俭用、打肿脸装胖子也跟着烧。各烧各的,越烧越高,高入云霄,各自成仙,不食人间烟火……
越没标准,就越往个性化方向发展。个性化意味着目标客户群越来越小,越是小众的产品,价格自然也越来越高。越是个性化,就越是各说各话,品牌也多不胜数,花在说话(营销广告)上的成本也越来越高。
音响行业正在AV标准和IT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巨大变革,但大多数Hi-Fi老烧可能还浑然不知。就好比有先行者指出,中餐标准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,老食客们还是会执迷不悟地说:味道那么主观的东西,能标准化吗?
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,家庭影院的两个核心标准:标准声压级和频率响应曲线,使我的客厅影院不但看电影更Hi-Fi,而且听音乐也更Hi-Fi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