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 往会被我们忽略的要素:空间!这也就是为什么,许多资深发烧友都将拥有一个独立、经过必要声学处理后的视听空间,作为其终极目标。很可惜,绝大多数玩家只 能冀望于一个综合性的空间,比如家庭中的客厅……安桥的功放可以通过内置的声学矫正系统Audyssey矫正您的房间声学。(摘自ONKYO中国官网)
Audyssey房间声学校正确实非常强大,前文也多次提到,是Hi-Fi家庭影院必不可少的工具,在欣赏篇中会讲解如何设置与使用。正是因为Audyssey很强大,以至于一度让我误以为,有了房间声学校正,就没必要做声学装修了。
其实,哪有那么简单!
虽然Z先生一直跟我强调声学装修的重要性,但我却一直听不进,因为:
①看过不少搞声学不易成功、难以把握的文章;
②Audyssey确实非常有效;
③不想把客厅变得古灵精怪;
④自己没有研究或实践过的事情,要让我信服,必须很有道理和说服力。
所以,直到L先生的影院在声学装修上出了问题,才如梦初醒。
L先生的独立影音室,不但有Hi-End的器材,而且还有比Audyssey更加强大的麦景图RoomPerfect房间声学校正,还是出现了大声压高频刺耳的问题。当时非常困惑,为什么RoomPerfect没能把刺耳的高频校正过来呢?
回顾当时的笔记:
L 先生影院高频不够丝滑,大音量时小提琴和女声刺耳。中低频显得单薄,阵势似乎全靠低音炮。原来以为是新音箱还没煲开、声音偏紧,于是连续用大声压煲了几 天,声音是没那么紧了,但那段刺耳的高频还在。后来又以为是XLO线材“太飚”,但换了AQ电源线后并没有显著改观,说明方向还是错了。
读刘汉盛文章,问题可能出在天花的扩散板上。本来天花和地板应该一个反射一个吸收,但现在是一个反射一个扩散。扩散板的制作是否符合专业标准还不知道,但全都是一样的规格,铺满整个天花,如果扩散的都是某一段高频,怎能不刺耳?
刘汉盛还指出:一旦室内使用太多的二次余数扩散器,这些扩散器都是木板做成,它们是否会吸收掉太多的中频段与中低频段呢?一旦中频段与中低频段被吸收得太多,音乐听起来就会不够有劲,不够饱满,这是我所担心的。
仔 细分析房间的声学结构:前墙是水泥承重墙,符合刘汉盛建议的前硬原则,所以低频和超低频效果很好。后墙是特别定制的专业隔音门,采用三层复合超弹性隔音玻 璃,厚22mm,加上两层很厚的窗帘,应该可以视同吸音区域。四个角落的水泥圆柱对扩散低频、减少驻波发挥了重要作用,所以该房间的低频和超低频一开声就 很迷人。
但是,除了前后墙外,全都是木板。天花是木制扩散板,四周是夹板空腔造型。地面是木地板。左右墙分三段,前1/3和后1/3是吸音——最内层是9mm夹板,中间填塞3cm吸音棉,表面是9mm有孔吸音板。
中间1/3是海绵软包,最内层也是9mm夹板,不知道本意是为了吸音还是反射,因为对着这片软包喊叫,感觉有点奇怪:部分声音被吸收了,但又有一些回声。四个扩散半圆柱,也是夹板钉成。
左右全木,天地全木,那么多的木板和薄板,难怪中低频会显得单薄了。
在此我要慎重叮咛,天花板最好不要用木板去做复杂的空腔造型,我看过很多案例,这类天花板很容易形成吸收中频段与低频段的元凶,让音乐听起来干瘦刺耳,任凭您怎么调声,怎么做喇叭摆位都无法把美声救回来。切记!切记!(摘自刘汉盛《音响调声学》)
怎 么办?老烧都建议加一张厚厚的羊毛地毯,吸掉刺耳的高频。但我不太认同,一是南方潮湿、地毯太容易吸潮吸尘,二是可能治标不治本。刺耳的高频如果真是因为 错误的二次余数扩散板造成,也就是某段高频被极度扩散,连RoomPerfect都搞不定,一张地毯怎么可能吸得完?怎么保证不吸错频率?
四个墙角加上左右墙已经有8个圆柱扩散,所以即使把天花的扩散板改为吸音,整体音效应该也不至于太闷,这可能才是治本的方法。为了避免判断失误、吸音过度,先把前半部的天花用吸音板封闭起来,看能否改善高频刺耳的问题。
吸音板到货,切割、纹钉枪“梆梆梆”钉上天花,很快就搞定了。开声,嗯,好多了。《变形金刚3》最后决斗,高频的尖刺感明显少了,音量超过45也不觉得太吵闹了。看来方向正确,于是就再订购吸音板,将天花后半部的扩散板也覆盖起来。
另外,整个房间除了器材就只有一套沙发,完全符合刘汉盛在《十大恶形恶状音响空间解决之道》中指出的第一大恶形空间“四大皆空”:
症 状:所谓“四大皆空”就是空荡荡的房间,里面除了音响器材与椅子之外,什么都没有的空间,刚搬家的人最容易遇上这种四大皆空的空间。这种空间最大的问题就 是残响时间太长,尤其是高频段的残响时间更长,这使得音乐听起来不仅太吵,而且含混不清。也因为残响时间太长,致使无法开大声听音乐,如此一来,中频段与 低频段都会虚软不够饱满。像这种空间,就算您的音响花再多钱,都绝对无法获得美妙好听的声音。
解决之道:音响空间有一个颠扑不破的法则,那就是“东西放得越多比东西放得越少好听;东西放得越凌乱比东西放得越整齐好听。”
L先生是好客之人,三个座位显然不够大家一起Happy,于是在后面加装了一排五张专业影院座椅,再买了一张1600×950mm的大茶几。刘汉盛不愧是大师,一步步照他说的办,声音真的就越来越好听了。
上图是天花后半部分的扩散板尚未封闭之前;下图天花扩散板全部封闭之后,正在进行RoomPerfect房间声学校正。
答应帮L先生搞影院时,声学装修已在进行中,是一位老烧帮忙设计的,扩散板也已经做好,听说还花了不少钱。虽然Z先生建议推倒重来,但我当时不懂也不重视建声,所以决定不改装修,只负责器材。一心想着只要器材好,加上老烧设计的声学装修,效果肯定好。
结果是挨了闷棍还不知道是谁打的。虽然用平常听Hi-Fi的音量效果很好,但以自己一直标榜的“AV和Hi-Fi可以融洽共存”,用大声压看电影是必须的,但音量一大高频就会刺耳,会让人坐不住甚至想要夺门而出。
这既是一次深刻的教训,也是一堂生动的声学装修课程,让我充分认识到,一个Hi-Fi的音响或影院空间,声学要占一半的功劳。
室内声学对声音的影响程度几乎与您所选择的部件相当,此外,您为家庭影院选择的房间装饰也会对声音产生影响。(摘自Dolby官方网站)
Acoustics contribute to over 50% of quality. 声学处理贡献超过50%的品质。(摘自大师培训讲义)
一般而言,影响声音表现的因素,依重要性排列大概是:一、空间因素。二、器材搭配与调整因素。三、器材本身的好坏因素。在这三项主因素中,空间因素是影响最大、但也最难以克服的 因素,所以这次我们的目标就针对音响空间而来。当然,其它二项因素也很重要,尤其第三项器材本身好坏的影响。因为如果器材本身就是扶不起的阿斗,空间布置 得再好、使用者搭配调整的功力再高,一切的努力可能也是枉然。我之所以会把它放在最后一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,而是因为它比较容易解决:用钱就可以 解决。其它二项,如果没有相关知识,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好声。(摘自刘汉盛《十大恶形恶状音响空间解决之道》)
正是因为声学装修很难,需要因地制宜,所以感觉上比Hi-Fi还要个性化。但个性化不代表没有标准,任何主观上感觉声音变好了,却说不出所以然的声学处理,均可将其归入喜欢把Hi-Fi吹得神乎玄乎的主观发烧派,大可恭维几句,根本不用羡慕,更无需掏钱照搬。
专业的做法,是先做声学分析和论证,提出设计方案,据以施工,完工后根据各项声学指标进行验收。如果是独立影音室,一定要这么做,绝对值得为此花大价钱请真正专业的人才设计施工,比如“者尼文化影音定制”和“声博士”。
要花多少钱?如果预算100万,那应该有50%用在声学设计与装修上,这才符合声学占一半功劳的原则。舍不得?看不见?跟装修布线一样,是要面子还是修里子,道理不再重复。
客厅影院首先是客厅,然后才是影院,所以额外用于声学处理的材料成本不多,关键要靠自学+DIY(详见实战“B9.6 第一反射点”),节省专业设计和施工费用。
关于室内声学的重要性,有个身边的例子:家用轿车和SUV的车厢,就是一个很完美的声学空间。一般中级以上的轿车,音响效果都很不错,是因为设备好?普通轿车配置的功放和喇叭,与Hi-Fi音响比,绝对是小巫见大巫。仔细观察一下,可能“声学装修”好才是主要原因。
首先,车内四面“墙”是不平行的,所以不容易产生驻波。而且,车内吸收、反射、扩散比例均衡,座椅、地毯吸收,玻璃反射,仪表盘、门框等扩散。所以,车里的音响效果,以其设备投资额来衡量,比不少Hi-Fi音响都要好,这也旁证了声学装修至少占50%的道理。
题 外话:并不是所有中级车的音响效果都很好,空间只是影响声音表现的首要因素,但如果器材本身不够好,声音也不可能好听。很多进口车都已国产化,但很多细节 都不尽人意,最突出是车内空气污染。其实车内音响也一样,只是不像空气污染,让人明显感觉进口和国产化的差异。买第一辆车时,是解决温饱问题,到买第二辆 车时,可能才会关注品质。家庭影院也一样,今天关注Hi-Fi的人并不多,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对高品质声音的需求,就会像对高品质奶粉的需求一 样,萌发、激发、爆发……
好在有刘汉盛前辈的指点,L先生的影院不用把装修拆掉重来。但是,如果能从一开始就按业界最新的标准和方法做好声学装修,效果肯定比现在更完美。最新标准和方法在哪有?在美国,不用坐飞机,咱有互联网。
在 认识篇的“Hi-Fi和AV不可兼得?”里介绍过的世界顶级家庭影院设计大师Anthony Grimani先生有两家公司,一家是PMI(www.pmiltd.com),为设计建造世界级的家庭影院和录音棚等专业工作室提供咨询服务。另一家是 MSR(www.msr-inc.com),提供一系列的声学装修专业产品。
我 的自学课程,先是向刘汉盛学习多年积累的Hi-Fi经验,然后向Anthony Grimani学习最新的影院标准和技术。自学小结: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一代宗师,功夫都已练到九重天,最终的方法却惊人地相似,在我这个徒弟为了追求 “Hi-Fi和AV应该兼容并蓄、和谐共生”的学习研究中,不期而遇、相见恨晚……
Come on, let's Hi-Fi together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