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我在客厅进行声学处理的实战经验。
左右墙
MSR公司的初级Melody方案(上图),左右墙的声学板材是对称排列的,但顶级的Symphony(下图)却是不对称的,其实跟刘汉盛“乱中有序、越乱越好听”的道理是一致的。
Anthony在大师培训讲义中讲解的左右墙声学装修,比上图更加复杂,混合使用了半圆柱形2D扩散体、余数扩散板型2D扩散体、立体尖锥型3D扩散体等三种扩散材料,而且都是左右、上下、高低不对称的“乱”摆,但又“乱”得大有文章。
刘汉盛也指出,左右墙的安排最好是“把吸收、反射、扩散做小区域打散安排,让这三种小区块平均交错在二侧墙上,这种作法比较复杂,在美观上也要花更多心思去安排”。
可见,左右墙是家庭影院声学装修最复杂的区域。幸运的是,咱们大多数百姓家庭都没地方搞独立影音室,家里最大的空间、最适合搞家庭影院的,就是客厅。而客厅影院,恰恰可以回避左右墙这个声学装修的难点。
客厅的一边是饭厅,饭厅的墙距离很远,家具物件也比较多,可能就已兼具吸收、反射和扩散的作用。另一边是阳台玻璃门,挂上厚厚的窗帘,玻璃的反射与窗帘的吸音混合在一起,可能也能算吸收、反射和扩散兼具。
也许您会认为这样的想法有点阿Q,但咱是客厅,怎能跟独立影音室相提并论,不乐观点哪行。
而且这不是盲目的乐观,这样的空间安排,应该会比左右墙没有做好声学装修的独立影音室优胜。Z先生就难得表扬我家的声场特别宽广开阔,他家的独立影院就很难找到类似的感觉。
地板和前墙
如果不是潮湿的南方,当然最好是放一张厚厚的羊毛地毯,用来吸收中高频。否则,就把地板留作反射区域。前墙也留作反射,保证正面声场饱满有力。与阳台之间的角落本来可以安装低频陷阱,但客厅本来就不大,房价又那么贵,花钱买陷阱来占领一个角落,不是双亏吗。放心,低频驻波有双炮+Audyssey负责搞定。
天花和后墙
减法做得真好,啥都没干,就剩下天花和后墙了![家庭影院DIY攻略 攻略篇 – 9.6 音箱第一反射点](blob:http://www.ptyqm.com/313be32a-5b77-4f82-993d-1adc77f24ea8)。家庭影院声学装修重点是要解决什么问题?既要降低混响时间,又要使声音有活力。也就是吸收中高频的直接反射声,并保持足够的反射和扩散。
砖墙、地砖、硬质空间,不用担心反射不够。客厅和饭厅东西不少,可能也不必担心扩散太少。那咱就抓住吸音这个重点,参照Melody的方法,在天花和后墙的第一反射点吸收中高频,或许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于是搜淘宝,挖到一种叫做“吸音软包”的吸音体,在固定的边框里填充吸音棉,外包吸音布。再深入研究,吸音棉分为好多种,边框也分好多种,进程越来越艰辛,省略一千字。先买两块试试?一问,原来还要定制。而且如此厚重的东西,怎么安装也是个头疼的问题!
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找到了聚酯纤维吸音板,本身不厚只有9mm,背后密闭空腔距离越大,吸收频率越低、吸声效率越高。
我家没做天花,所以有三种安装方法:
一、把吸音板直接贴在天花楼板上,但可能会因为吸音不平衡而使声音感觉很闷。
二、留几公分的密闭空腔,做成一个个“大盒子”,但视觉上又可能会感觉压抑。
三、直接挂在天花上,留空10cm,但不密闭。虽然会因为没有密闭空腔的薄板共振,影响吸收频率的下限和吸声效率,但我家客厅在200600Hz有个凹陷,本来那个频段就偏少,所以即使吸收下限到不了500Hz也问题不大,重点是吸收更高的频率。
在淘宝搜索聚酯纤维吸音板,会发现卖家特别多,价差也很大。重点关注①规格,标准是1220×2440mm,厚9mm。②每平方米的密度和重量,越大越好。③表面平整度、色差、杂质。④环保和防火等级。便宜没好货,好货不便宜。
吸音板买回来,怎样装上天花和后墙?Melody板材有专门的挂钩,拆装都很方便。咱想省钱,所以要DIY,动脑、动手、创新!
定位
首先要找到第一反射点,Melody的安装手册有教,一个人坐在皇帝位上,另一个人拿着镜子在墙面和天花移动,当皇帝位看到音箱时,那就是第一反射点。一定要精确,不能马虎!实际测出的位置,和你目测或者猜想的位置,通常都相差很大。
上图是RS右侧环绕的第一反射点,为什么要把镜子用美纹纸粘在天花上?因为要定位。天花又大又空,定位是个难题。地砖是最直观、最方便的定位方法。到五金店买一个吊线锤,就可以把天花的第一反射点垂直投射到地面。
上图的三个紫色小方块,就是左中右声道的第一反射点。根据反射点确定吸音板的位置(三个蓝色方框),圆形是大灯,所以中置第一反射点的吸音板就只能略为妥协靠后了。
根据蓝色方框,确定挂钩的位置(绿色十字)。把吸音板切割好,用铅笔标好挂钩点,按设计图和地砖定位,摆在地面。然后A爬上梯子,从天花放下吊线锤,B协助在地面对齐挂钩点,移动、对准、停!A用铅笔在天花画上挂钩位置标志。
因为吊线锤每次移动都会晃,要让它静止才能定位,这样单手举着一条细线在天花找位置,会非常辛苦。好在有先进的工具,淘宝“激光垂准仪/垂直仪”,无论上下左右、垂直平行,都能轻松搞定(早知道有那么好的东东,就不用搞得自己那么辛苦了)。
挂钩
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钻孔打钉,好处是施工方便,每块板一个钉就足够承重。我用的是3M Command高曼无痕挂钩,粘上24小时后就可吊挂额定重量、永不松脱,如果不用了一拉就可拆下、不留痕迹。
天花建议使用厨房系列小号(上图,摘自3M天猫旗舰店),每个挂钩承重225克。每块板的重量÷每个挂钩的承重=每块板需要的挂钩数量,最好留一些余量。
为了确保永不松脱,务必按说明书要求粘贴。比如要用纸巾用力擦干净天花粘贴点,贴上之后要用力按压30秒。每个点30秒……耗尽内功,大拇指酸 麻 痛,真是舍命为Hi-Fi啊!
挂绳
如何确保每个挂钩的吊绳距离都一样?见下图:用水泥钉在板上钉孔(各孔距离板材边缘约1215cm,孔距:天花约6cm,后墙约10cm),穿绳,绑积木,剪线头,烧线头,完工。
儿子说:积木是我支持的,我也有功劳喔,等我长大了也帮爹地搞音响!真是倍感欣慰!
完工吊钩粘贴24小时后,把吸音板挂上去,完全符合设计意图。试听,果然有效,声场沉稳了,声音密度感增加了,而且极高频好像还更清晰了。一期工程顺利完工,Yeah!发个微博自恋一番:
要把吸音板装到天花上,而且要留空约十公分,如果效果不好还要能拆掉不留痕迹。怎么办?如何在天花板上进行定位?开动脑筋,充分发挥立体几何和心灵手巧的优势,用最低的成本推进声学理论与Hi-Fi影院相结合的尝试与实践。
注:后来发现用绳子其实挺笨的,不但穿线麻烦,而且时间长了绳子会断,就会在地板上看到一块掉下来的吸音板。于是发掘了“扎线带”这个好东东,不但穿孔容易,而且定距也简单,关键是再也不会掉下来了。
二期工程
为什么要分期进行?因为这是摸着石头过河,不知道有没有效,也不知道会不会吸收过度。Melody方案1520平米天花2块、后墙1块,2035平米天花4块、后墙2块。我的客厅面积是20多平米,但包含饭厅阳台的声学面积40多平米,所以一期工程先试试天花和后墙各23块。虽然板材远没有Melody那么厚,但起码可以先按相同的尺寸60cm×90cm来算。
实际听感,后墙挂3块(上图)会感觉后环绕声音缺失,不能为了吸收左中右声道的第一反射声,影响了后环绕的效果。于是改为2块,雪豹太郎爆开的龟壳枷锁,又能清晰地听到有几块飞到身后了。
天花挂了2块半,完全没有声音变闷的感觉,应该还可以再多挂些。于是决定上二期工程,不过这绝对不是拍脑袋工程,而是动脑筋工程。二期工程应该解决什么问题?应该是侧环绕的第一反射声,有条件的话,还应考虑其他座位的第一反射声。几易其稿,最终方案如下:
二期工程完工,客厅和天花并没有因此变得古灵精怪。为了搞好设计方案,我连续好几天都是边吃饭边盯着客厅的天花思考。完工后太太说:别老看那边了,又不能当饭吃,不过确实是挺好看的,儿子马上说:嗯,好像一部飞船,中间是船头,两边是大炮,跟我砌的积木一样。我心花怒放,又忍不住多看几眼。
原来在右环绕的柜子上挂了一块吸音板(下图),本意是想减少玻璃柜门的反射。但完工后感觉不对,声场怪怪的,于是拆下来,就正常了。
可见,声学装修需要客观思考与主观聆听相结合,而不能把原理和原则简单地生搬硬套。可能这就是刘汉盛说的: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
客观数据印证主观听感
有人会说,你如此折腾,主观上也会让自己倾向于感觉有效,但实际上效果如何,谁知道?就像发烧友换了音箱线一样,新买的、贵的,感觉上肯定会比原来的要好,但如果是盲听,可能连自己都分不清哪条是哪条。
说得好!Hi-Fi影院不能光有感觉没有标准,光有折腾没有数据。吸音工程完工后,我又做了一次Audyssey,逐一对比了每个声道的频率响应曲线,用客观数据印证了主观听感。
首先看左侧环绕(上图),黑色线是工程前的频响曲线,红色线是工程后的曲线。红线的波动幅度小于黑线,而且20800Hz高于黑线,也就是中低频多了。频率响应曲线是相对曲线,吸收了中高频,所以相对而言中低频就多了,使声场沉稳,声音密度感增加。
可能是左侧环绕的吸音板偏小,而且距离很近,所以主要吸收了800Hz以上的中高频,曲线的分界点也在800Hz。
再来看左声道(上图),20500Hz高于黑线,也就是说,把吸音板直接挂在天花上,不密闭留空10cm,只要吸音板面积和距离都足够大,即使没有密闭空腔的薄板共振,吸收频率下限还是可以低至500Hz。
①根据大师培训讲义:吸音板的厚度与吸收频率的下限成正比,2.5cm下限1kHz,5cm下限500Hz,10cm下限250Hz。
②根据百度百科:聚酯纤维吸音板背后留空越多,对500Hz以下的中频吸音系数越高。
③根据Z先生提醒:吸音板离墙能大幅度提高吸音的效率,但前提是封闭的空间才行。
为什么我留空10cm但不密闭,却能吸收低至500Hz的频率呢?思考:
是否因为频率越高波长越短,还没穿过吸音板就被直接吸收掉了,而偏长的中低频一次吸收不完、余下能量穿过吸音板,背后留空既可以增加声波衰减的距离,又可以经墙壁反射、第二次经过吸音板再被吸收掉一部分能量。如果是封闭的,效率应该会更高,除了薄板共振吸音外,经墙壁反射的声波会被困在密闭空间里,而不会在留空的四周直接“漏”出来。
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虽然无法比较离墙封闭和不封闭的差别,但可以确认的是,离墙不封闭,无论是吸音效率、还是吸音频率的平衡度上,都优于贴实安装。再看一次的左声道频率曲线图(上图),红线在5kHz以上超越黑线,这也印证了一期工程完工后极高频更清晰了的感觉。
为什么?极高频本来就是泛音,声波极短也极弱,所以如果空间吸音不足、混响时间过长,极高频就很容易被淹没在反射过多的中高频里。在第一反射点吸收中高频,减少中高频的反射,极高频才有机会“表现自己”,所以就会感觉高音更清晰、更细腻。
吸收了中高频,中低频沉稳、厚实、雄壮了,容易理解,但极高频细腻了,真是想不到。Hi-Fi令你想不到的事情还多呢,比如开了低音炮,低频可能比没开低音炮还少了。也许正是因为有很多的想不到,Hi-Fi才那么迷人!
做了吸音后混响时间有没有变化?有。做之前儿子如果在客厅大声尖叫,不但刺耳,高音部分还余音渺渺(广东话“嗡耳”)。做了之后,虽然刺耳(小孩尖叫哪能不刺耳),但是余音就没了。关于混响时间,刘汉盛在《新音响空间十五守则》中早有论述:
残响时间很难精确计算
既然我们知道要多少残响时间,但是我们要如何来控制、得到自己所需的残响时间呢?理论上,残响时间可藉由公式来计算。最早的残响计算公式由Sabine推出,后来Eyring又在Sabine的基础上做修正。基本上这些公式都要先知道室内物体表面材料的表面积、吸音系数、室内总吸音量、室内容积等,然后带入公式计算。问题是,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(声源的指向性、扩散性、材料吸音系数的误差等),经过计算得来的残响时间往往无法精确。所以,我辈音响迷即使知道怎么计算,也没有多大用处。
既然残响时间那么重要,我们却又无法掌握,到底我们要怎么办呢?我想,最终只能靠我们自己的耳朵来调配室内各种反射、吸收与扩散材料。在此我有几个原则提供读者们参考:如果在音响空间内讲话略感吃力,就是吸音过多;声音略干,就是残响时间不够长;听起来有鼻音,就是中频段有音染。如果拍手声音清脆,就是残响略长;掌肉声丰厚,就是声音饱满。
虽然做了简单的天花和后墙吸音,但我家还是以硬调空间为主,所以吸音不可能过多,讲话也不会吃力,声音不会干、也不会有鼻音。拍手声音略为偏向清脆,算不上丰厚饱满。所以,这个空间的声音特性应该属于阳光型,跟我的白羊座性格完全一致。
三期工程
为了进一步降低空间的残响时间,使拍手的声音丰厚一些,“抽起条筋”做了三期工程。
将左边柱子的墙角变成斜面(用吸音板做成三角形立柱,中间填充吸音棉),降低驻波的影响。
将银幕墙贴满吸音板。
使用的工具包括T型铝合金尺,切纸刀,“千刀万剐”垫板(绿色那块),3M 320C双面胶带(将吸音板贴上墙,不能多用,否则还是会有味道)。
有多余的吸音棉,所以就在天花吸音板上加一层吸音棉(白色)。
Come on, let\\'s Hi-Fi together!